在阅读此文之前,辛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中东天变!曾经誓死抵抗以色列的叙利亚,在阿萨德倒台后,竟然与宿敌签署军事协议,甚至不惜以主权为代价! 更令人震惊的是,叙利亚外长旋即飞往美国,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新中东秩序正在形成。 而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伊朗,无疑成了被无情抛弃的牺牲品...... 拿主权换生存的合同 这份由以色列起草并递交给叙利亚的协议草案,被一些人比作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那份划时代的和平条约,但细看之下,它的条款却更像是一份不对等的生存合同。 叙利亚临时总统艾哈迈德·沙拉公开确认谈判的存在,并乐观地表示很快会有进展,但这份进展的背后,代价是沉重的。
根据草案,叙利亚需要付出的远不止一纸承诺。 从首都大马士革到以色列边境的整个叙利亚西南部,将被切割成三个不同等级的区域。 在这些区域里,叙利亚军队可以部署什么武器、驻扎多少兵力,都将受到严格的限制。
这还不够。协议甚至要在叙利亚南部划出一个禁飞区,禁止叙利亚自己的飞机进入。 这意味着,叙利亚将彻底丧失对自己国家一部分领空的控制权。 更让大马士革难以接受的是,以色列要求保留一条贯穿叙利亚领空的“空中走廊”。
这条走廊的目的昭然若揭:为未来可能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预留通道。 作为交换,以色列承诺会逐步撤出去年12月8日阿萨德政权垮台后,他们以安全为由派装甲部队占领的部分叙利亚领土。 但这份“回报”同样打了折扣。 对于戈兰高地上具有重要战略监视价值的赫尔蒙山,以色列明言不会撤出。 而叙利亚的核心诉求——要求以色列军队完全退回到去年12月8日之前的控制线,似乎也只是谈判桌上的一个筹码。
当然,合同里也有对叙利亚新政权极具诱惑力的部分。 美国已经承诺,一旦协议达成,就会解除对叙利亚石油出口的限制,并推动国际社会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提供重建援助。 对于艾哈迈德·沙拉的临时政府而言,这无异于救命的“经济输血”。 此外,加入美国主导的《亚伯拉罕协议》,重返国际外交舞台,也是一份无法拒绝的诱惑。 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用部分主权和战略自主,去换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豪赌。
棋盘背后的操盘手们 9月17日,叙利亚新政权的外交部门负责人希巴尼,与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罗恩·德尔默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。 在他们中间斡旋的,是美国的叙利亚问题特使汤姆·巴拉克。 这次会议的成果立竿见影。 第二天,也就是9月18日,希巴尼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。这是25年来,叙利亚外长首次踏上美国的土地,其破冰意义不言而喻。
希巴尼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:商讨解除美国剩余的制裁,并为叙利亚加入《亚伯拉罕协议》铺路。 叙利亚新政权在对外寻求突破的同时,对内也早已开始布局。 就在3月10日六六配资,临时政府与库尔德武装主导的“叙利亚民主力量”签署了一份历史性协议。 这份协议旨在将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整合进国家机构,统一管理叙利亚东北部的油气田和边境口岸。 这一步棋,不仅稳固了内部,也为对外谈判拿到了更重的筹码。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完美地扮演了“顺势而为”的角色。自1948年以来,叙以两国在法理上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。 阿萨德政权的倒台,让他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。 他迅速向戈兰高地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设立的缓冲区派遣了大量装甲部队,并在过去六个月里,指挥空军对叙利亚南部发动了超过15次空袭,打击范围一度深入叙利亚腹地50公里。 以色列的特种部队甚至在德拉省和库奈特拉省执行了地面行动。
这一系列的军事施压,成功地将曾经威胁以色列的“火箭弹走廊”变成了自己的“安全区”,也为谈判桌上的以色列官员创造了巨大的优势。 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毫不讳言,目标就是实现叙利亚南部的全面非军事化,为以色列换来“一代人的安全保障”。 而美国,则在其中扮演了最关键的“撮合者”。特朗普政府先是取消了对叙利亚的大部分制裁,释放善意。 又保留了一部分,作为谈判的杠杆。
就在伦敦会议前两天,9月15日,美国国务卿马尔科·卢比奥还与内塔尼亚胡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,公开重申对伊朗的敌意,并支持以色列对伊朗采取的任何打击行动。这番表态,无疑是为叙以协议清扫最大的障碍。 一场针对伊朗的资产清算 在这场三方共赢的牌局中,有一个输得最惨的局外人——伊朗。
叙以协议的每一条条款,都像一把尖刀,精准地刺向伊朗在中东经营多年的战略布局。 协议中一项附加条款,要求叙利亚清除其境内的所有第三方武装,这显然是为伊朗量身定做的。 曾几何时,叙利亚是伊朗“抵抗之弧”的战略核心。德黑兰曾向阿萨德政权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和先进的导弹技术。 然而,阿萨德倒台后,伊朗新政府初期采取的亲西方姿态,以及对这位昔日盟友的垮台表现出的冷淡,都让大马士革寒了心。
如今,叙利亚新政权毫不犹豫地用出卖伊朗的利益,来换取自己的经济复苏和国际承认。这记“背刺”,让伊朗措手不及。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不久前还曾感叹,会铭记那些在困境中支持伊朗的国家,话音未落,最核心的盟友就已经倒戈。
军事上,伊朗的损失更是惨重。 失去了叙利亚这个前沿阵地,伊朗就失去了支援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的跳板。 而这两个盟友的处境也岌岌可危:以色列消灭哈马斯的大局已定,而黎巴嫩政府也正计划解除真主党的武装。以色列国防军公布的卫星图显示,真主党在黎以边境的大量军事设施已被拆除。
更致命的是,以色列通过协议获得的“空中走廊”,让伊朗本土完全暴露在了以色列F-35I战机的打击范围之下。伊朗陈旧的防空体系存在致命缺陷,根本无法有效应对。 此前,伊朗甚至被迫将其战略运输机转移到巴基斯坦,以躲避可能的打击。
外交上,伊朗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。 与美国的核谈判自4月以来进行了5轮,非但没有进展,反而矛盾加剧。特朗普政府被指责利用谈判拖延时间,而伊朗则感觉自己被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出卖,愤怒地宣布将不再提前通报核活动。 随着叙利亚也可能加入《亚伯拉罕协议》,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传统包围圈正在瓦解。经济上,沉重的制裁迫使伊朗只能用石油换战机这种“以物易物”的方式进行贸易。 盟友背叛、军事资产蒸发、外交空间被全面挤压,伊朗在中东的战略大厦,已然崩塌了大半。
结语 这场正在上演的大戏,赤裸裸地展现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—— 没有永恒的盟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 叙利亚新政权在废墟之上,选择了最现实的求生之路,即便这意味着背弃昔日的恩人。以色列则抓住了历史的窗口,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的安全威胁。
而美国,则以最小的代价,撬动了整个中东的地缘版图,将自己的老对手伊朗逼入了绝境。当尘埃落定,中东的地图或许没有改变,但力量的平衡,早已被彻底重塑。
香港大牛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