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1日下午,记者参加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时,来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。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徐沙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介绍了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“爱达·花城号”的建造情况,“我们预计明年3月进行出坞,年底前完工交付。”
据了解,大型邮轮、大型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,由于设计建造难度极高,与航空母舰并称为造船工业“皇冠上的三颗明珠”。2023年11月4日,国产首艘大型邮轮“爱达·魔都号”也是在这里命名交付,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正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;今年4月,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完成起浮,彰显了中国造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。
徐沙进一步介绍说:“‘爱达·花城号’与1号船‘爱达·魔都号’相比,主要的区别是船长。”H1509船相较于首制船在船型尺度、房舱布局、系统配置和规范标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,总吨位增加0.64万吨,达14.19万吨,总长增加17.4米,达341米。公共区域和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,也较首制船分别增加了735平米和1913平米,达到25599平米和14272平米。“这对登船的旅客、游客更加友好。”
而被问及“我国现在的国产大邮轮与国外大邮轮的优势与不足”这一问题,徐沙坦言道:“经过1号船、2号船的建造,中国的造船效率提升得非常快,2号船的造船关键周期比1号船缩短了8个月,内部统计,其建造效率也比1号船提高20%。中国‘造船人’经过这几十年的厚积薄发,学习曲线的提升速度是非常快的,这是我们长处。在总装建造方面,我国越来越向欧洲一流水平看齐。”
邮轮产业是全球合作、供应链全球布局的一个特殊产业。“中国邮轮的供应链配备,距离欧洲一流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,这是我们目前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。”未来,他希望能通过邮轮的终端消费市场培育中国股票配资网,以需求拉动上游制造环节,并持续拉动国产邮轮的本土化供应链水平提升。(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陈凤莉)
发布于:北京市香港大牛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